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1|回复: 7

钢的脱氧

 关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5-21 10:29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4-16 23: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使钢脱氧方法很多,所用的脱氧剂也不一而足,这里只谈及主要的脱氧作业,即最终脱氧。

    1.铝脱氧

    由于铝的脱氧能力强,对钢中FeO的溶有量影响很大,影响钢中铁-氧-硫三元素的平衡,因而对钢中硫化物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状况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炼钢温度下,氧化物和硫化物在钢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在钢液凝固过程中,因氧化物和硫化物溶解度的变化,会按一定的规律析出非金属夹杂物。所以,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并不都是混杂在钢中的异物。

    只用硅-锰脱氧,或加铝量很少,钢中残留铝量极低时,钢中溶解的氧较多。此时,硫化物的溶解度下降,在钢液凝固初期,就有硫化物或以硫化物为主的硫氧复合化合物析出。这样形成的硫化夹杂物是较大的、分布不规的近球形夹杂物,即第I类硫化物夹杂。这类夹杂物对钢的韧性影响很小。但是,在此种条件下,铸件中的晶粒粗大,而且很难避免气孔、针孔等疵病。实际上,此种工艺是不可取的。

    加铝量较多,钢中残留铝量为0.01-0.03%时,钢中氧的溶有量很低,硫化物在钢中的溶解度增大,不在钢液的凝固初期析出,而在稍后钢液温度进一步下降后,以硫化物与铁的共晶形式析出,分布在晶界上,呈连续网状,即第II类硫化物夹杂。在此情况下,钢的韧性显著下降。此种工艺也不可取。

    加铝量够多,钢中残留铝量在0.04%以上时,铝会和硫生成Al2S3。Al2S3又与硫化铁(锰)形成复合硫化物,其在钢中的溶解度很低,在钢的凝固初期析出。这种情况下,硫化物是尺寸较大、形状不太圆、分布也不规则的夹杂物,即第III类硫化夹杂物。这种夹杂物对钢的韧性影响也不大。

    钢终脱氧所用的铝量,是考虑其脱氧效果和对硫化物的影响而确定的。不加铝则钢不能完全脱氧;加铝量太少,则钢既不能有效地脱氧,又不能细化晶粒;加铝量多,但不超过每吨钢0.7kg,则有招致第II类硫化物的危险。因此,作为最终脱氧剂的铝,用量一般是每吨钢0.8~1.2k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17 09: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铝量多,但不超过每吨钢0.7kg,则有招致第II类硫化物的危险。因此,作为最终脱氧剂的铝,用量一般是每吨钢0.8~1.2kg,我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么说。先打印出来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2 21: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对,一般0.1%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14 10:10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4-23 18: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吨钢用铝1公斤,不知道合理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8 16: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对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0 09:04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5-1 13: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5-2 18: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说,不锈钢使用硅-锰脱氧,碳钢使用铝脱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5-2 20: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对,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2-6 14:42 , Processed in 0.2324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