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27|回复: 62

[分享] 值得每一位铸造人所尊敬的铸造专家--李传栻教授

 关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19 06:37
  • 签到天数: 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5-21 2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李传栻,男,江西省九江市人,1927年9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
     
      业务工作经历
     
      1952年7月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618厂工作,先后为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担任铸造车间副主任、项目主设计人、铸造实验室负责人等职务。1992年退休后至今在中国铸造协会工作,曾任咨询部主任,现在是中国铸造协会顾问。
     
      曾任
     
      《铸造》杂志副主编
     
      兵器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铸钢标准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铸造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著作和译作
     
      1.《铸钢工作》(编著),195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球墨铸铁》(译自俄文),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3.《电弧炼钢炉的合理用电规范》(译自俄文),1959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4.《国外冲天炉强化熔炼资料选编》第一辑和第二辑(参加翻译和审校),1962年
      5.《造型材料试验手册》(与朱承永共同译自英文),198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6.《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卷(撰写有关铸造的词条6则),1985年出版
      7.《铸造手册》 铸钢卷(副主编),199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8.《造型材料新论》(编著),199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9.《铸造技术数据手册》(主编),199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0.《机械工程手册》第二篇第六章铸钢熔炼(编著),199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1.《中国铸造年鉴》1996年版(副主编)
      12.《铸造工程师手册》第一版(主编),199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3.《自硬砂之理论与应用》(与缪良共同译自英文),2000年
      14.《中国铸造年鉴》2000年版(副主编)
      15.《中外铸件标准应用手册》铸铁分册(主编),2002年
      16.《中外铸件标准应用手册》有色金属及合金分册(主编),2003年
      17.《铸造工程师手册》第二版(主编),200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8.“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先进铸造技术丛书”全套丛书共8册:
      (1)《熔模铸造技术》
      (2)《快速成形与铸造技术》
      (3)《消失模铸造技术》
      (4)《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
      (5)《离心铸造》
      (6)《钛及钛合金铸造》
      (7)《铸造熔炼技术》
      (8)《铸造过程的模拟仿真技术》
     
      担任全套丛书的副主编,并担任(1)、(6)、(7)三本书的主审, 2004至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9.《中国铸造年鉴》2005年版(副主编)
      20.《铸钢及其熔炼》(编著),200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主要获奖
     
      1980年,获北京市国防工办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章;
      1980年,连载于《机械工人》1979年1~8期的“谈谈粘土湿型砂”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1984年,获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85、1986年,获北京市国防工办先进生产者称号;
      1986年,获北京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主持研制的水基铸造涂料、醇基铸造涂料获原国家机械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007年7月11日,本刊记者一行专程前往北京,到位于海淀区紫竹院路的中国铸造协会,拜访了中国铸造协会资深顾问李传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李传栻先生”),在近3个小时畅所欲言的访谈中,他从企业生产、铸造技术讲到自己从不情愿到一生相随与铸造结缘的经历及感受,使记者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正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年9月,适逢李传栻先生八十寿诞,谨以此篇捧做寿礼,恭祝他长寿、安康!
     
      专访中,在谈及人生理念和做人的信条时,李传栻先生饶有兴致地引述了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的一段借物言志的话与记者共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真理。上善之人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思像水那样深沉,交友像水那样相亲,言语像水那样真诚,为政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能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上善之人没有烦恼。
     
      应该说,李传栻先生并非仅在口头上推崇老子的这段话,而是用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深化对“上善若水” 内涵的理解,他对善的追求体现在他人生轨迹的时间上与空间中。
     
      李传栻,1952年于清华大学汽车设计专业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与铸造结缘,以工人为友,义无返顾地扎根在铸造生产第一线,一干就是40年。不懈求索、积淀而铸就的专业技术经验广博且深厚;工作之中发现自己知识不足时便见缝插针,有空便跑去北京图书馆,恒久地坚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他身上看不到半点的骄矜或傲气,其貌、其质纯朴无华得更像一位地道的老工人。老子所言“上善若水”品格的核心是“善利万物”及“与世无争”。“上善”之人尤为可贵之处亦在“克己”,因为难于想象一个满脑子追求个人享受的人会“克己”。
     
      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人的衣、食、住、行及为人处世等日常行为看似平常,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或品格。对李传栻先生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却一贯衣着十分简朴,如终年以足登布履(仅逢出国时才不得不穿双皮鞋)为乐。有人劝他穿着“好”一些,他总是不改初衷。粗茶淡饭是他的最大满足,美味珍馐却总令他心神不安。他家一直在北京长辛店,几十年来一直住在他在工厂工作时住的普通房子里,总觉得与工友们在一起心理塌实。他的孩子们孝顺、生活条件也好,曾经多次劝他搬到北京市区里居住,他都没有同意。虽然他已年届八旬,却仍然坚持出行乘坐公交车并以此感到幸福与自豪,如到铸协去工作,从长辛店出发到市中心目的地要坐约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他既不麻烦铸协出车接送,也不愿打的。有时他的孩子开车到他那里接他出行,他总是感到“惶恐”,怕的是让工友们看到他“特殊”了而与他疏远。简朴的生活习惯早已成为他的行为定势,并以此为乐,正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无尤”。人唯“克己”,尔后才能“利他人”,李传栻先生的这种“克己”之高尚品格,尤其体现在他乐“利他人”、满腔热忱地帮助工厂解决技术和生产的难题上。无论是应邀到工厂参观,还是带着任务到企业调研,只要是他在现场看到了什么问题,都会直截了当地给厂方提出来(有时甚至直白、无忌得使对方感到“下不来台”),并尽其所能地为厂方提出解决的办法。一些工厂看好他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高薪聘请他去担当技术顾问,可是,只要厂方一提到给他报酬,便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奉行的准则是,为工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但给钱不要。这就是李传栻先生“上善若水”精神的生动体现,亦如鲁迅先生用另外一种比喻所赞叹的“上善”品性-“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倡导“上善若水”品格所体现的“善利万物而不争”之精神,对于遏制当前社会上由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潮繁衍的“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等不良倾向,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社会某些现实正如2007年7月1日出版的第254期《新周刊》中刊发题目为“全球化时代的新文盲”的署名文章中所言:“消费刺激生产,生产刺激消费的怪圈,导致‘过度消费’,由此引发对‘简单生活’的回归,这是西方社会的消费轮回。中国人在致富和新奢侈的大道上才起跑不久,正着迷于对西方奢侈消费标杆的模仿,体验奢侈,占有LOGO,透支信用卡和享受误读,还远没到反思的阶段。  
     
      聪明人似应早一点进入反思阶段,事实上,眼下许多中国人还在盲目地模仿着外国人业已抛弃了的生活方式,即上述引文中所言的包括对“时尚”的“误读”。“误读时尚”所形成的社会畸形严重挑战社会的正气与和谐,更有甚者,如同上述同一期《新周刊》中的署名文章“后物欲时代的消费”中所描述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着猪肉涨价,为假冒伪劣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另一方面是新富们打着物质饱嗝,追求新一轮的‘身份消费’、‘感官消费’、‘体验消费’与‘艺术消费’。沉迷于享乐、物欲膨胀若得不到有效遏止,终将是一件危险的事。尽早实现“简单生活” 的回归,实现“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皈依,起码做个好人,进而做个“上善”之人,才是人生道路选择的上策。李传栻先生始终没有离开过他所习惯了的“简单生活”,正是这“简单生活”带给他的是无尽的快乐,耄耋之年仍然身心康健,壮心不已,精神头不减当年,还在为社会、为行业做贡献。
     
      记者:您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从事铸造产品的工艺设计和现场施工等工作,请结合您的工作经历和感受谈谈看法。
     
      李传栻先生:我是1952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618厂工作的,在生产现场干了40年。记得当时一块儿到厂的有11名同学,到工厂后,初到铸造车间一看,便发现条件太差了,那原是一个日伪时期留下来的小车间,里面既黑又脏,有谁愿意来干铸造啊。不久,领导找我谈话说,铸造车间很需要技术人员而又没有技术人员,要分配我去搞铸造,我思想上很不愿意,但还是服从了分配去干铸造。可真正到了铸造车间,心里立刻凉了半截。当时的铸造车间,生产设备十分原始,还是靠手工作业,操作既单调且艰辛,在里边干活的人,个个浑身上下弄得一团黑!当时我想,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虽然没有出人头地的非份之想,没料到竟然混了份这样的差事,不由得想起孔子所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圣人的话简直就是为我度身定做的,看来“命”该如此,我也只能干这等粗活了。
     
      在车间干了一段时间,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我开始认识到,铸造生产的过程,乍看起来粗拉且简单,深究起来却处处都有奥妙。现场的工人师傅,特别是老师傅都有好多经验值得学习。说实在的,我深深感到自己在生产现场学到的东西太多了,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初我毕业留校当助教,肯定不会有今天这样多的收获。毋庸讳言,由于无知,我曾经在生产现场犯了很多技术上的错误,可都是工厂给我“埋单”交了“学费”。生产现场培养我所支付的费用要比假如送我出国深造多得多啊。说到在现场的收获,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开始接受生产铝青铜铸件任务时,由于既没有生产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可以借鉴,便盲目地套用原来生产锡青铜铸件的方法,结果做出一件废一件,给工厂造成了很大损失。没办法,我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后才发现,铝青铜与锡青铜的凝固特性完全不同,即锡青铜的凝固区域宽,而铝青铜的凝固区间窄,像铸钢一样,必须设置大冒口;还有就是铝青铜中含有大量的铝,容易氧化形成十分有害的氧化铝夹杂,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了解了这些并改进工艺后,问题才解决。这件事情令我一生难忘!另一个例子是炼钢时,一般常规的测温方法是,用取样勺从熔炉内舀出钢液,通过观察钢液的亮度和表面结膜时间来判定钢液的温度。一次,一位老师傅告诉我,仅靠这样的方法测温是不够的,可以经常通过炉门来观察炉内某一处炉衬的状况来判断炉温。我按照这位师傅的话做了,可是不明白是什么道理,后来,看书懂得了“黑体”的概念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炉外观察,物体的亮度受外界辐射的影响,判断温度结果会有较大误差,通过炉门观察炉内状况,则基本上不受外界辐射干扰,被观察物体接近于“绝对黑体”,所以判断才会比较准确,这对于准确有效地控制熔炼过程极为重要。一个又一个生产现场的事例深刻教育了我,工人师傅的智慧和坦率也深切地打动了我,使我再不愿意离开生产现场,记得后来厂领导曾想调我去干别的工作,甚至要提拔我,都一一被我谢绝了,我真心实意地爱上了铸造生产的现场。
     
      思想观念转变后,对同样事物的认识也就大不同了。原来貌似粗拉的铸造作业中竟然涵盖了广博的学问,只要认真求索,可以说是处处别有洞天,引人入胜。刚干铸造时之所以觉得很委屈,是由于自己太无知。实际上,“铸造”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仅就工程入门而论,就须了解冶金、机电、化工等专业基础知识。而要真正懂得铸造并做出合格铸件来,则还要通晓铸造专业知识并长期加以实践,真是谈何容易!迄今,我从事铸造55年了,可细想一下,自己对很多问题仍然是一知半解,有的事情尚似是而非。面对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东西层出不穷,想到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禁感慨系之。
     
      记者:您有长期在国营企业工作的经历,后来到中国铸造协会工作有机会到许多不同类型的铸造企业调研,必然收获良多,请您就我国铸造企业的技术进步、质量管理等企业发展问题谈谈看法。
     
      李传栻先生:我1992 年从618厂退休后就应邀到铸协来工作了,铸协给我创造了很好的工作条件,使我有机会到很多铸造企业去观摩、调研,真是大开眼界啊!看到中国铸造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么快就成了世界铸件生产大国,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令我欢欣鼓舞。看到铸造界的同行做了那么多那么好的工作,例如,历经不懈的努力,沈阳铸造研究所把铸钢AOD工艺和设备搞了起来,还有凝壳炉、大型铝合金铸件、钛合金铸件的成功生产等等,使我自己感到惭愧,觉得我做的事、对铸造业的贡献太少了。当然,我也看到了我国铸造业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令我感到忧虑。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我们的一些企业总是把眼光盯在产量上,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却做得不够,很多现场的实际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妥善的解决,总体工作显得过于“浮躁”。例如,最近在高碑店召开的“机床铸件质量研讨会”上,从交流中可以发现我国机床铸件质量真是问题不少,很多问题并非出在什么尖端技术没有掌握,而是最基本的工艺规程没有被认真执行的结果。应当承认,我们的机床铸件质量和技术水平远远跟不上中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机床自给率还不到50%,凡是精密一些的如数控机床多数还需要进口,这样下去能不令人忧虑吗!再如,我到过一些生产铸铁制动毂的工厂,多数都不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生产,特别是对必须保证高碳(3.5% C)含量、以形成足够的石墨来保障刹车保安件有必要的导热性能认识不足而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结果铸件在台架试验时便很容易产生龟裂,这样搞下去多么危险。还有,有些厂家不了解感应电炉与冲天炉在冶金特性上的差别,误将冲天炉熔炼的一套方法搬到感应炉上应用,有的甚至不了解感应电炉使用生铁块不宜超过 10%的规定,竟然用到了50%!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注意力放在苦练技术基本功上,针对本企业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一个一个地弄清楚原因何在,在把问题搞明白的基础上再加以认真地解决,实在搞不清楚的可以请教一下明白人,千万不要“盲人骑瞎马”游走于悬崖边,否则,付出的代价可就大了。
     
     
     
      记者:得益于您对专业技术和外语的精通,您阅读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技术资料,请就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借助于外文资料推进我国铸造技术的进步谈谈看法。
     
      李传栻先生:信息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不及时占有必要的信息,无异于盲人走路。而掌握外语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方便地了解国外信息。我认为,对于一个想做点实事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对在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对于自己的生产情况要有透彻的了解,例如,哪些事情比较清楚,因而有把握;哪些事情不够清楚,心里没底,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凭经验做事;眼下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是否了如指掌等等。“知彼”,就是要了解别人,特别是外国同行在做什么,人家在技术、生产上是个什么状态,有什么新东西,这对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为必要。国家推动经济技术自主创新,明确提出要以企业为主体,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到“知己知彼”,要“自主创新”岂非白日做梦。不久前,我到过南方某一较大的铸造企业,看到其门口挂着有“铸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字样的牌子,可是,到车间现场一看,那里的熔炼、热处理等基本操作都有不少问题,我就不客气地对厂领导说,就你们目前的情况而论,你门口的牌子只能是个“花瓶”。这显然连“知己”都没做到,“知彼”就更谈不上,说什么“研究、开发”,不如先把自己的事情弄明白了后再说不迟。
     
      我现在有机会阅读到外国的一些相关资料,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想知道发达国家的同行在做什么。例如,从资料上我了解到,美国铸造学会曾经组织力量联合企业下大力气解决铸钢件的表面质量问题。结果发现铸钢件表面夹渣、造成大量焊补的原因多是由于脱氧不良造成的。显然,美国标准中将碳钢中的Si含量定在0.8%,就是为了保证钢液脱氧良好。为同样的目的,在出钢时,还须控制渣中的FeO含量,使之小于0.5%十分必要。在一次铸钢专业委员会开会时,我在报告中把国外的这个情况介绍了,有的工厂(如大连重型机器制造厂)了解后注意了控制渣中的FeO含量,结果显著改善了铸件的表面质量并避免了气孔缺陷的发生。通过阅读国外的资料我发现,其实,外国很多大型铸造企业的研究也就是针对日常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产品质量和相关技术问题,并不都是什么高、精、尖的“大课题”。而在我国,这些事情却经常地被看不上眼,没有人去关注。尤其是那些在生产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你不去下力气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还想做什么呢!
     
      以我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体会到一切事情全凭自己把握。具体来讲就是你自己是否认为“有必要”去下功夫学外语,至于时间,只要你自己认为有必要了,时间总会有的。我上学时学的是英语,俄语都是在工厂时业余时间学的,日语是“文革”时靠边站没事干时学的。我学外语纯粹是为了阅读国外资料,目标是能看懂书就行。开始时由于词汇量掌握得少,可抱住词典多翻一翻就可以了。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要学外语吗,只要你不嫌麻烦多翻词典,对付阅读,基本上就问题不太大了。当然,你要想听得懂、又会说,那可得下更大的功夫。
     
      记者:您曾多年担任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和铸钢标准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我国铸造标准化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请您谈谈对于从事铸造标准化工作的感触和对这项工作的希望。
     
      李传栻先生:以前做了一些标准方面的工作,很有感情,认识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标准工作既要体现现实技术发展的面貌,又要反映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既不能迁就当前的落后现实,又要依靠它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应该说,世界各国的标准化工作做法各有千秋,例如,美国有刹车制动毂等汽车铸件标准,我国没有。欧洲、日本也没有,但是有企业标准并且比美国的更为严格,因为那里的汽车工业高度发展,人们对汽车保安件的质量极为关注。目前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有很多事情要做,举例来说,关于碳钢中Si 含量的标准,美国规定0.8%,为的是脱氧好,减少夹杂,国际标准为0.6%,欧洲、日本也规定0.6%,我国受到以往标准规定0.17%至0.37%的束缚,不敢突破。事实上,较高的Si含量不仅没有技术难度,而且只有好处,没有做是个认识问题。企业执行标准的状况完全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标准更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不断进步。值得高兴的是,目前,中国铸造协会和全国铸造学会实现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局面,这对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十分有利,其中也包括两家“质量标准工作委员会”的合署办公,在此大好形势下,相信我国铸造标准化工作的局面和水平必然会出现一个令人鼓舞的新势头。总之,要搞铸造标准,涉及到这个行业的所有方面,不懂啥你都没有发言权。所以,搞标准工作的确迫使我学习了很多知识,使我受益多多,深感-真是很有意思!
     
      记者:以您的一贯作为,可称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铸造工作积极分子”,现虽八十高龄,仍然受聘为中国铸造协会的顾问,津津乐道地工作着,请围绕您的生活理念等谈谈体会。
     
      李传栻先生:我这个人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不怎么讲求吃,晚饭喝一碗粥就够了。有时候别人请吃饭,一吃就两三个小时,呆在那里,我真的感到很难受。协会给我创造了很好的工作条件,使我能够亲眼看到我国铸造行业发展得这么快,我感到很满足,所以心情特别好,身体也就跟着好。我是比较好动的,到工厂去调研,在车间里上上下下地到处转,我不打怵。
     
      大家都善意地说我这个人“倔”,我认账。我的确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想法当面说出来。我感到这样会心情舒畅些,不容易生病。记得在搞“全民大炼钢铁”时,说什么我就是不掺合;“大跃进”时有人说“亩产几十万斤白薯”,我说,除非满地没有土全是白薯;“文革”时贴“大字报”,我从未写过;记得有一次有人找我“外调”,非逼迫我揭发被调查者“问题”,立刻我就拍案离去。总之,各种得罪人的事情我的确做了许多,庆幸的是,我没有因此而遭遇太大、太多的麻烦。我想,一个人无论做人、做事先要分清是非。是对的,就坚持做下去,不要惧怕别人怎么对待你;认识到错误,就要坚决地改,不要怕丢面子。要坚信:真理必定战胜谬误。只有这样表里如一、理直气壮地活着,人生才有滋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19 06:37
  • 签到天数: 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2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 善 若 水

    上 善 若 水

    [ 本帖最后由 范恋雪 于 2009-5-21 22:37 编辑 ]
    20084836648765.JPG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3-7-26 09:59
  • 签到天数: 43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9-5-21 23: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像邓大人,邓伯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5-21 23: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传栻教授提到
    “还有,有些厂家不了解感应电炉与冲天炉在冶金特性上的差别,误将冲天炉熔炼的一套方法搬到感应炉上应用,有的甚至不了解感应电炉使用生铁块不宜超过 10%的规定,竟然用到了50%!”
    为什么感应电炉使用生铁块不宜超过 10%?在下想了解一下。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3 天前
  • 签到天数: 102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5-22 12: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铁块不宜超过 10%的规定,竟然用到了50%!。因为电炉的冶炼温度远远达不到冲天炉的温度,造成石墨粗大,微量元素超标,生铁遗传性等等问题,使得铁水质量和性能都十分低下,影响铸造性能.
    电炉的温度1450-1550。
    冲天炉过热带温度1750-1800以上。
    请楼上的参考一下。
    本人比较敬佩李传栻教授。务实的铸造人。

    [ 本帖最后由 红杉树 于 2009-5-22 12: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加工币 +3 收起 理由
    xyzhlan + 3 感谢应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2-11 10:39
  • 签到天数: 93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5-22 18: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传栻先生是铸造的工作者一面旗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3 08: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5-22 19: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4楼的朋友问题是相同的,曾经在天津开会时当面请教过李老,当时李老觉得非常奇怪,说加50%的生铁不可能,石墨一定出问题,说不可能是A型石墨。今天有机会大家一起来讨论,看看各位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为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6-11 21:28
  •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5-23 15: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为人直爽,我非常敬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7-18 06:57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5-23 18: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李老学习,一定要在一线提炼!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28 15: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生铁块不宜超过 10%的规定,竟然用到了50%!”类似的问题,也就是一些铸造基础知识有没比较全面书籍资料可以参考,这方面的知识真的很缺,生产存在盲目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1 21:27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6-28 16: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铸造行业的泰斗,也是我国铸造行业的一面旗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3:28
  • 签到天数: 78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9-6-28 17: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凭心而论,现在技术上传承是青黄不接呀,更是缺少真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很多时候都是大家自己一点一滴的自己摸索罢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27 15:28
  • 签到天数: 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6-28 22: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了上面李老的访谈,我更感觉现代人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特别象铸造这种需要踏实工作才能有所建树的行业,身边有实际经验可交流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4 08:01
  • 签到天数: 111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6-29 16: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之谈。老一辈的铸造工作者值的我们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1 12: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做人,后做事。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2-4-22 20:0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7-1 12: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李老也算是国宝级的人物了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1 13: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前辈致敬,但我厂生产的合金铸铁,生铁加入量为70%,但石墨为A形,基体为细片状珠光体。请大家讨论。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6-19 21:22
  • 签到天数: 10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9-7-2 22: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的人品和铸造技术的确值得大家尊敬,我上学时也学过他老人家编写的书。但关于电炉加生铁的问题,我也觉得值得探讨。我们的电炉熔炼HT250时,也加入了远超过10%的生铁,石墨形态基本为A型、机械性能也还可以达标。只是后来为了降低成本,才减少生铁的加入量,以废钢和铁屑为主(补加增碳剂)。此外,关于铸造碳钢中的SI可以到0.8%,我真是才知道。看来铸造的东西真是学不完,过去所认识就是,SI不易过高。但不知如此高的SI会否对钢有不利影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 0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传栻先生是铸造业的骄傲!景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25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7-17 18: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723506 于 2009-7-17 18:08 编辑

    李老的人品和铸造技术的确值得大家尊敬,但关于电炉加生铁的问题,我也觉得值得探讨。
    现在的铸造厂很多都是电炉熔化,很多都没有按照李老的建议去做,但都做出了合格的,甚至是优质的铸件。这是为什么呀?大家不要人云亦云。
    本人做过对比试验,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又如:做风电铸件的铸造厂,如果90%用废钢(按李老说的生铁不能超过10%),锰怎么降下来????
    所以,不在于谁是怎么说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永远不会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2-7 10:09 , Processed in 0.28400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