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2|回复: 1

[分享] 企业技术创新思路和方法的探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10 09: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一、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首先是产品技术开发的创新,产品的技术性能的提升决定产品在市场中的品牌和定位,也决定企业对市场的依存度,围绕产品技术创新必然伴随着理论突破、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各种新技术的集成使用和转化,以及人才的培养,所以企业技术创新既有专项突破,同时也会带动综合能力、系统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技术创新最终必然推动系统工程的发展,系统工程的发展必然为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和可靠的基础,但是当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仍然存在不少困惑和难点。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困惑和难点

困惑之一,机械制造是一门传统成熟的专业领域,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理论比较成熟,结构比较完善,门类比较齐全,无论是门类、理论、结构上要突破传统都不容易,首先突破传统观念就不容易。

困惑之二,中小企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人才缺乏且专业比较单一,实验手段少,越是困难的企业越忙于应付眼前解决生存的问题,没有精力和时间谋划发展、推动创新,正应了“越穷越倒霉”的怪圈。

困惑之三,领导畏难情绪重,缺资金、缺人才、缺好的产品,又不愿多投入,技术人员不愿冒太大风险,要应付日常工作,又要开发新技术,顾此失彼,一旦失败埋怨、责难在所难免,怕受到误解和委屈。领导、职工都想干又怕干。

难点之一,领军式人才难寻。所谓领军式人才,就是要有很深的专业造诣,有丰富的综合知识,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献身精神,有不屈不挠的斗志,综合素质高,培养选拔这样的人才比较困难。

难点之二,一般中小企业财力薄弱,对技术开发、创新想开展但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不到位,工作难开展,奖励机制难推行,工作积极性难持久保持。

难点之三,选题难,创新项目的选择决定成败与结果,而市场调研、产品前景方向的预测,不但需要经验,更需要预见性和胆略,但机械产品的创新试制周期少到一年半载,多到二、三年,市场变化快,风险大,因而选题难。

由于存在以上的困惑和难点,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引导支持,就更应该值得研究、分析。

三、加强创新引导,支持鼓励创新

观念转变和思路的创新是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的基础,针对外部市场的变化,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技术创新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思考和探索。

1、打破经验习惯,转变定式思维

过去总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进行的原始创新,但是在新的时期、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提出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也不是封闭创新。”自主创新不是封闭起来的自主创新,是开放性的自主创新,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是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的自主创新。

2、立足自主发展,借鉴吸收创新

单一的创新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我们既需要有自主创新,也需要集成创新的融合,既需要拿来主义,也需要自我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整体无法突破的,还可以采取分解局部进行改进,甚至也可以创新组织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结合院校的技术力量为我所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3、政策引导规范,保持激励持久

当然,盲目的、自发的技术创新积极性难以持久,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来保障,要有技术创新机制来将自发的积极性引导到政策规范的途径,使之最终达到目的。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和外部、宏观和微观的协作。

新技术开发的市场前景、技术领先性、攻关难点、支撑体系保障、研发人员确立目标的正确性都需要进行预先的评审预测,也要各种专业和综合因素的评估,才能保证新技术开发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为此公司在内部进行了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设计重大改进、技术革新”建立评价标准。在定期申报制度基础上组织专家组进行答辩评审,最终确定奖励标准。2007年对31个技术项目进行了评审,其中评出2项技术创新、7项技术改进、8项技术革新,使技术创新的效果更加明确。

四、重视方法研究,力争事半功倍

思路决定对创新目标选择的正确性,而方法是解决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思路不对,任何好的措施和方法都是无效的,而思路正确,措施和方法不当,也出不了成果。

在实践中探索传统产品的创新方法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起来看,成功的创新,在目标确定之后,重要的是方法的创新。

1、巩固传统基础,集成先进技术

所谓传统产品就是经过企业多年生产,产品设计、理论比较成熟,结构比较成熟,产品性能比较稳定,生产工艺流程模式比较固定的产品,这类产品生产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定式思维,就是改进的余地和空间几乎没有。

实际上,任何一类产品都有其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只不过由于定式思维的惯性,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探索,而难以寻求到突破口。但创新并不一定是要百分之百的新,“创新是99%的老元素加上1%的新元素”,如果能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必将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开拓新的天地。我司生产的轧机就是这种结合的最好证明。

精密中小型轧机是企业的传统产品,本世纪以来,由于市场发展需求量扩大,轧制产品的材料和性能不断提升,要求精度高、速度快、辊面宽、卷重大的成套精轧装备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设计人员经过仿佛研究探索,先后开发了二辊、四辊、六辊轧制力大、辊面宽的轧机,采用了电动AGC控制系统,运用了厚度自动反馈系统,采用液压调整辊缝、液压对中喂料、双档张力控制、PLC总线控制等先进技术,并且由单台设备生产向粗、中、精轧的成套成线设备拓展,开创了由自主研发与技术集成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使传统产品的发展创新得到了新的拓展。

2、引进消化创新,推动观念转变

国内的很多大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是靠引进技术起家,但是光靠拿来主义,要么就受制于人,要么就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只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企业才能适应市场,生存下去。

塔式起重机是上世纪从欧洲发达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引进试生产成功后在国内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高端市场推广,也曾做出过辉煌的业绩和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配置进口机电系统的塔机生产成本过高,国内塔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渐渐失去了性价比竞争优势。

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国产化机电配套系统的配置转化,最终使用同等性能的产品比原引进配套产品价格降低了50%,成功的消化转型实现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新高。

第二步是在新产品设计中,引入国外优秀设计理念,实现了装拆快速,优化了受力结构,改善了塔机稳定性,提高了安全性和生产效率,使企业生产的塔机在国内同类产品中连续四次被中国质量协会评为“满意产品、满意服务”产品,多次抽查质量名列前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信誉。

3、分解技术难点,攻关再创佳绩

公司生产的铝锌锭连续铸造机组已近二十年,铸造机组单位时间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剖析其结构,主要制约产量的是抓锭及堆码、打包速度,按照“分解、改进技术、再创新”构成的创新方法,将抓锭、堆码、打包机构分解开,通过旋臂升降式机械手来实现抓锭、堆码、打包全过程自动化,以调整输送链的速度来提速,以调整输送链的长度解决锭身的冷却问题,最终达到增加产量目的。

4、推行标准化设计,实现模块化配置

对于常规产品,如桥式起重机,针对其跨度变化、起重范围变化、工作载荷变化,除机电配置进行相应变化外,优化产品结构,对车轮、端梁、卷筒、栏杆、楼梯、走台板等进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配置,使生产工艺简化,材料采购统一,装配发货便捷,差错率降低。

5、谋划企业未来发展,探索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是大学院所的技术资源与企业的资本资源的结合,是理论优势与生产实践优势结合的合作。目前昆明力神重工正在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基础理论的探究上取得突破和建树,建立先进的制造技术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五、重视人才培养,奠定创新基础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产品技术开发主要依托于优秀的技术人员,如何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思维敏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队伍,是企业保持产品常盛不衰的根基。

企业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使人才快速成长。

1、加强市场预测分析,抓好中期远期规划

近期、中期、远期的产品开发,决定企业的今天、明天和未来,也为人才的成长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2006年,公司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十一五”产品开发计划,分专题、分专业提出了46项近期、中期和远期开发项目,重点发展冶金设备、矿山化工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和商品铸锻件四大类主要产品。

2、抓好激励机制建设,不断创新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目的是要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让员工在为个人利益而努力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整体利益。激励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有效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能将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公司对产品设计开发实行了“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定奖励”的四定机制,在此基础上再把产品开发分为“技术创新、设计改进、技术革新”建立评价体系,分类进行评审,每年拨专款进行奖励,有效促进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五”期间,公司新产品开发计划44项,完成设计39项,36项投入生产,“锡青铜带轧制生产线”、“600mm十二辊轧机”、“1050mm六辊HC轧机”、C5013、C5614塔式起重机等多项创新型产品的设计制造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2006年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7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

3、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不断学习提高

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机制和环境,着力推进人才建设工程。2000年公司至今每年都选送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参加在职MBA培训,至今已有24人取得证书。积极为中青年技术人员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培养青年技术骨干,让其担任主任设计师、项目负责人。2000年至今公司评聘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8人,技师以上职业资格28人,有2人获国务院专家称号,3人获昆明市优秀专家称号,有1人评为省级技术创新人才,有2人评为市技术带头人。

4、创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氛围

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学习,需要交流,科技论文就是技术进步的学术理论标志之一。力神重工连续三年每年举办论文征集发布,出版论文集《昆明重工科技》,给广大员工提供平等、竞争、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有力地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了员工学习和钻研技术业务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了技术创新,在省内、行业内赢得称赞。2005年至今,每年都有十多篇论文在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中获奖,2007年还有20篇论文在市机电工业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有17篇在昆明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

六、结束语

技术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中已经越来越突出,,但是我们对技术创新思路和方法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要想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要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投入,创新的机制和保障等多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以达到认知和方法的统一,机制与保障的同步,最终实现企业的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推动创新。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8-4 16:26
  •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10-11 16: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2-24 00:51 , Processed in 0.2904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