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source/plugin/dsu_paulsign/img/emot/kx.gif) | 开心 2018-3-18 07:14 |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8-3-21 20:20 编辑
, _& f# |3 Y; z5 P. ~2 H
6 j' P W# C0 C* b' ?3 t在2016年.一位现场工艺工程师坛友在做QT500-7铸件时.突然发现珠光体%下降.不得已对铸件做正火处理.为了搞清其原因.历时近一年.做了大量试验和研究.搞清楚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了问题.写了一篇近30页的论文.而我们的大师们连这点精神都缺乏了.1 |* t9 k" d7 y. H2 \! @9 G3 [# q
/ E: U2 ~' Q- T! F+ O4 |* A' [* W
一:2016年大师的一篇新论文. “灰铸铁的石墨分布形状及其控制”,偏误之处多多....
( P/ |' z9 n0 F# L3 @, l' k8 B: w: F. i; ?; ]( ?! b$ M! z5 G. W* P
二大师讲::"把氮作为合金元素来看待",来检验..
5 w& a6 V: i5 N( U, z, i# _ b想法很好,必竟氮在灰铁里的影响愈来愈收到重视..那你是测炉前的氮,还是测铸件中的氮.测氮的目的是防止氮致气孔呢.还是要测控氮的强化基体的能力呢?这种做法对控制铸件质量有,可操作性么和指导意义么?- c" O( g# H, K
化合氮和固溶氮分别对铸件的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化验出一个炉前全氮量.就能控制氮对铸件强度和氮致气孔的影响么?' g) r6 @& N4 ]2 j1 n
( X6 Q9 {8 p7 n6 J9 w
又有的"中国铸造资深专家"也跟着高喊."好的很",如何好,你懂么?你能说明白么?.也成天跟在大师后面背包,跟着乱哄哄......
' s5 ]* F/ y) e; y0 e
9 \ r- M1 H; ]- P' w大师又有什么"化合氮对铸铁强度没有作用"
% E' w2 E& @6 Z( M5 T8 M "把氮控制在出现气孔的危险边沿"7 `2 m0 @9 m" s$ P8 s3 [. e% s
的奇谈怪论...... q4 s5 @) j$ l0 Y9 w
5 ~0 O# ~* }) Z9 ~& D1 r, o4 l
三: 大师又讲:为得到细、而多的石墨球而斗争!
) }5 z/ r( i% u+ ]3 C这个口号.一度响彻论坛.& \: j9 X) b: e$ M9 z' l' I1 m
其口号的依据是:"铁素体量是随着石墨球数的量增加而提高的。一位日本学者提出:石墨球数达到一定数量时,不会出现碳化物。600个/mm2,3mm厚的壁厚也不会有碳化物"一段论述
5 u- t9 S; T: c. U4 d1 n这个"佐证"也不知从何而来???9 x% A5 f# R, B2 m
这段论述.纯属臆造的数据.
' V# N! J2 y) y1 a, L5 P, [, a7 P3 Y4 c
谈的事情应当如下:6 I+ `* Y7 p* s
A:在1986年第一期的日本"铸物"第二十一页上有关“薄壁球铁的石墨球数目与硫及冷速和稀土添加的影响”有阐述.
' E. W1 a/ B0 w( V: O; P有3毫米厚试块,800个球/mm2的研究成果报道.没有出现碳化物".要取得这个结果:
3 [% N6 I0 ]; [3 B1:铸件壁厚3毫米.
. W0 s" [9 p9 B4 p, P' k) |2:要有20度/秒的铸件冷却速度.! O6 G) V% v: u/ w
3:铁水含硅量2.2-2.8%..
0 o4 x: @1 k3 |/ j; \, `' c) o4:铁水含硫量0.08...
9 M6 {, P) Z! L; L0 H9 @% H+ u0 r7 `$ u
9 N: n/ F# H: X) U! C! F" i: ^B;日本铸物杂志.1981年.第8期的文章.在文章中列举了含碳量:3.3-3.5. 含硅量2.5-4.5. 含硫量0.015. 含锰量:0.009-0.25...各种类别的合金,在直径30mm的金属型铸造试棒的各种数据:
; G- `2 r6 N$ W% i如在其中:. r7 u: b7 a' u, v
在含碳量3.3-3.5.含锰量为0.009.含硫:0.015时.0 P$ o0 ~" b |, X( O$ u# Q4 k4 l
含硅量在由2.8变化到4.5时.球数由510/mm2变化到1100/mm2个.珠光体的面积率,由18%降到0.00%.也就全铁素体.& S0 W. j: U1 |* T+ f' I: v; ^
含硅量在2.8. 球数510/mm2.珠光体的面积率,18%.
/ D! D5 d- Q$ ]# h* q含硅量在3.5. 球数740/mm2.珠光体的面积率8.0%.
6 V, m$ q! M) }' r含硅量在4.0. 球数750/mm2.珠光体的面积率,2.1%.
3 K- `+ D! o* E4 k, [$ V/ ^1 s含硅量在4.2. 球数1000/mm2.珠光体的面积率,1.0%.
' u" {1 o) N& S含硅量在4.5. 球数1100/mm2.珠光体的面积率,0.00%.( R4 A6 h+ x1 o9 Q: D ?/ i( S2 e
这个试验没有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孕育.只不过是通常的孕育方法.' b! S4 Y3 R8 s3 d
也就是就是说,要提高球数.要有两个因素制约:" y$ y( z$ v8 z; t5 J
1:合金成份.
6 @5 I( e2 k) @8 p0 |& q2:铸造条件.
% ?: _" J3 j) H如离开了这两个条件.离开铸件综合性能的要求.谈"为增加球数而奋斗".也只不过是喊喊口号.故弄玄虚.对铸造件的制造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p' N4 Y4 D) F% r9 z: G
也就是说.口号的提出.只不过道听途说一些国外30几年前资料内容.断章取义.自己根本没有看过实据.也敢满世界的宣讲..
9 b4 U e# X: P; N+ C+ c7 t0 C6 M1 g- l& x" S9 [9 M6 ]
试验要具备的条件,生产实践中具备这个条件么.难道把球铁都做成高硅球铁!? # @; S+ P+ i+ p8 u/ M6 r5 y
1 I. j7 y8 L# \6 S* W* S: K
.C:奢谈增加球数,球数增多,非要把铸件的基体形成石墨和铁素体相组合并使基体比率%下降.那铸件还有强度么?
! k) @1 v0 w) h' ^8 T, |
j$ d+ G' s; ?: ~, R, U8 C" \. 四: 大师又谈到均衡凝固理论.,6 c n* q8 [9 N. E6 t- r
几十年前,一个没有任何试验数据,单凭一张图,就衍生了指导中国金属凝固的理论几十年的理论模式.
9 j( [0 j$ u# c- r0 L% i9 \# h8 c2016年.大师又提出一个:
: Q/ F; m; i, Y! d$ e"均衡就是按比例的意思:水一部分在保温,一部分在冷却收缩,一部分在结冰膨胀,胀缩1:1,相抵,则液面不会降低",的100度水和-0度的冰共存模式图.7 B; |2 d3 M" X& m& L
对于这个模式,有问题要问大师:
. j2 S* C& ]$ G( `8 j3 z- R F( |1:在一个容器里,外界冷却介质一样. 100度水和-0度的冰能共存么?
* N3 J. Y, r/ I; i" v6 L8 B2:零度的冰刚开始凝固.有体积膨胀么?难道连零下4度的冰密度才会变小,体积增大.的简单物理现象都不清楚么?2 W$ E5 S+ w! @, I; O* G9 K' m+ V0 N
可见,原本均衡凝固理论和现在传播者理论基础的苍白,有如传销者,在讲述如何能登上那个金字塔的顶尖的论述.9 G- d7 K/ Z% Z- s9 g# T
实属.荒诞之极.不懂金属学原理么??? 4 ~* W! Q, k* b2 X( @2 n
6 \" d' k0 A: I3 M: B! D, H$ k ?. k $ I+ }/ ]4 e/ g9 `8 N1 ]
就这物理学功底.却成为2017中国铸协铸铁凝固及专有技术研讨会的会议资料.中国铸造理论界的耻辱.
2 _+ G$ x" b. G* c c/ z7 R7 `1 a0 Z* @3 ]' E, {* `2 I% Z
理论的提出者和现在的传播者,,向你提出几个问题.:
* Q, g+ p; H) o7 W7 m+ V# V1:在铸铁凝固过程中.有多少个因子会影响石墨的自补缩过程.
8 S9 w% P" U4 T1 {1 S5 p3 Y2:铸铁的CE值如何影响影响石墨的自补缩过程.8 q" P- p7 [* {0 b3 c \0 }2 f
3:浇注温度如何影响石墨的自补缩过程.) G8 P: D* ^: W K& C8 {, Y
4:在实际生产中.铸件的CE值数值和浇注温度往往其数值多变.而数值状况又交织在一起.何种情况下.能满足石墨的自补缩过程的要求.我们现场工艺人员如何控制为好.
7 O1 B( p7 K! B$ y) o# I' z5:对于非铸铁合金.结晶过程中.又如何应用均衡凝固理论.如铝合金.铜合金.没有石墨析出,铸钢.高铬铸铁...等如何应用这种结晶系统的自补模式.! K& U8 x; i1 j' O/ m% R) A
6:顺序凝固模式,是液体对结晶体正常的补缩过程.这是一个物理学常识.为什么非要冠以均衡凝固来表述?' v$ {2 {- m' O, q
……等等.你有试验数据来说明你的理论的金属学过程么?
+ d9 G% }" Y2 F% j: e, p, {, X) k$ w! R( e# _/ x% B" J
这样一个复杂的金属学过程.却被理论的提出者.用一个平面座标图上的一条折形曲线代替了.而铸造界的大师们也欣然接受.崇为时尚,并推广到各种铸造领域.推波助澜.这也是大师们金属学功底的体现么?不能不说是铸造理论界的的悲哀.4 S$ f& X: z7 V* _" @
0 v. }! q" I' j' g0 \
大师们, 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仰慕你们.尊敬你们....但,你们对基础铸造理论如此指导.还是慎之为好..---一位极普通铸造工程师的感悟
, g# ^" d+ G! z( u1 i0 Q& Q' m: O7 Z! x. h5 [) a3 ?
5 n4 I% e! q- `( b5 V3 o4 m
3 D8 u2 }* I- g9 A0 H# a) ?也希望和各位大师对上贴的四个问题继续讨论下去,向你们学习.提高自己.活跃论坛. ( h3 L* Y( w8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