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9|回复: 0

[分享] 转自于震宗新浪博客:旅捷杂记——回忆之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30 11:18
  • 签到天数: 10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7-25 23: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RT-FLEX 于 2012-7-25 23:33 编辑

    这一系列文章转自于震宗前辈的新浪博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适合初学铸造的新人看的,了解过去,向先驱者致敬!


    旅捷杂记
    于震宗(2007.12)
        我当年也曾几次出国,其中最令我怀念不忘的是1957~1959年第一次出国在捷克布尔诺工学院当进修教师的两年生活。这期间遇到一些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的新奇事情,记下来与不曾去过的同学们交流。有时还想若能再回去看一看,那真是再好不过,但这只是幻想而已。
    一、与前苏联的关系
        那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东欧集团中的一员,应该与前苏联是亲密的兄弟关系。但是从与人的交往中却感觉到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我发现所有的捷克斯洛伐克(那时捷克与斯洛伐克是一个国家)正式集会开始时乐队先演奏苏联国歌,接下来是捷克国歌和斯洛伐克国歌。且不说三个国歌加起来占了不少时间,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必须先奏苏联国歌?这似乎表明捷克斯洛伐克只是苏联的附庸国?这种大国沙文主义作风实在令人恶心。难道本地人心中会高兴吗?再联系起来1969年苏联军队开入占领全国,这代表前苏联对东欧的霸道行为是一贯的。实际上从所接触到的当地学者和技术人员来看,他们并不佩服苏联人。他们主要学习法、德、英、美的科学技术,认为本国工业技术发展历史悠久,很多工厂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他们从来不提向苏联学习。常听他们说苏联的机器傻大黑粗,苏联国内治安不好,很多扒手…。
    二、斯拉夫语言
        整个斯拉夫民族的语言是同一个体系的。由于我先学过一点俄语再学捷克语有很多方便之处。例如俄语的面包和牛奶叫赫列巴和马拉阔,而捷克语叫赫来布和母来阔。所以我学习三个月捷克语后就能自已外出参观工厂和阅读专业资料。整个斯拉夫国家的语言都很相近,捷克大学生看波兰电影也都能看懂。还听一位保加利亚留学生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红军解放保加利亚时,有一位红军的军官向群众讲话,大家很奇怪这个红军怎么会说保加利亚话。后来才知道说的只是苏联话。
        当时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的联合体,有各自的国歌和各自的首都。各自用自已的文字写文章、印刷报纸和刊物。其实语言的区别并不大,斯洛伐克语的面包和牛奶叫赫列布和母列阔,连我们这些外国人听起来也不吃力。广播电台播放球赛时播音员都是两个人,一个讲捷克语,讲几分钟后换一个讲斯洛伐克语的接着讲。如此轮流解说,连我们在内的所有听众都完全听得懂。我估计捷克语与斯洛伐克语的区别大体相当北京话与天津话。甚至比北京话与山东话的区别小得多。那么为什么当时还要分为两国的联合体呢?为什么那些斯拉夫国家如此分散呢?我想主要毛病是他们都是用拼音文字。想到这里我非常佩服我们的老祖宗替我们选择了象形方块字,秦始皇又把汉字统一起来。至今全国的汉族不论彼此的口音和方言如何听不懂,都认识和使用同一文字。再加上学生和小孩都从小就学普通话,把整个国家团聚在一起。如果我们原来就用拼音文字,不知会分成多少小国。福建人说他们那里各县的语言不通,岂不是都变成小国了吗!
        当年学捷克语也吃了不少苦头,语法的变格与变位也和俄语那样复杂。而且名词的变格还多了一个呼喊格。例如他们呼叫中国姓张的男留学生时喊:“张姑”。因为Chang的呼喊格是“Changu”。其实在平常人的口语中把复杂的变格简化了不少,只是上不了书面。捷克语中有些发音一直是我的难点。数目字与俄文很近似,但是“三”字是“tři”,其中的“ř”不但要用舌头打嘟噜,而且同时还要向外吹气。这还算不太难,自已练习一两个月就基本掌握了。另一个难事是如何区分P与B、T与D、H与CH的发音。我听起来这三组的发音似乎完全一样。捷克人说P、T、H是嘴唇发音,而B、D、CH是喉咙发音。他们说我按英文念的P字不过是捷克文的P加上嘴里出气。回想起开始学俄文时也觉得字母发音与英文习惯读法不同。似乎法文也有类似情况。我后来还是把握不准这几个字的发音。
    三、学外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捷克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和奥地利是同一个国家—奥匈帝国。首都在维也纳,官方语言为德语,所以在捷克遇到很多老年人都会讲德语。中青年知识份子基本上每人都学会多种外语。绝大多数人会读也会说德、英、法语。他们解释说“我们国家太小,本国文字的书籍和刊物种类很少,发行量也少,必须看外国的。要和外国交流就必须会讲外文。”以铸造教研室主任为例,他能用流利的德语、英语和法语与人交谈。又例如辅导中国留学生体育锻炼的教师说他每天早起学习外语两小时,已经掌握了几种,预计每四年学会一种外语。铸造研究所资料室的一位年青人,由于父亲是旧军官,家庭出身有问题上不了大学,但是他已学会多种语言,他正在自学挪威语和瑞典语。但是捷克人都不爱学俄语,说俄语是亲属语言所以学不好。实际上还是对苏联有抵触情绪。
    四、吃饭
        在布尔诺的大学生食堂吃中、晚饭,因为有政府补贴,伙食质量不错而且价廉。预先从两种菜名中选定第二天吃哪种菜。吃饭时坐在长条桌的椅子上,服务员来收饭票,给每人一碗汤。然后根据餐券给每人上选定的菜和配搭的主食盘子,如主食不够吃可以到厨房去加。最后每人一块蛋糕。屋子门口有一大桶果子水随便喝。我开始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哪种菜所配的主食是土豆泥或整个土豆,实在难以下咽。饭后不久就要跑出去买饼干吃。不过大约三个月以后就习惯了,能够拿土豆当饭吃。后来我到英国当访问研究人员时毫不困难地拿炸土豆条当饭吃就靠在捷克的锻炼。其实捷克的饭食还是好吃的,例如我喜欢喝匈牙利牛肉汤“故拉使”,也喜欢吃“西班牙小鸟(一种肉卷)”,尤其遇到食堂吃肉末炒意大利面条,味道与中国饭完全一样,我吃完盘里的就到厨房去添,忘记了还有一大块蛋糕。当然不能放弃蛋糕,结果吃撑了连晚饭都吃不下。
    五、住宿
        住的也是大学生宿舍,开始住的是新盖好的公寓式宿舍,两卧室带卫生间。另外隔不远专门有一间厨房有电炉可以自已做饭。一律睡弹簧床,木头架子像是“目”字结构下面有四条腿。架子上放三只弹簧垫子再铺床单就能睡觉。窗子都是双层玻璃而且做工细致。整个楼都是木板条镶地面,每过几个月有一群老太婆来给地板打蜡。这时候走路必须踩在旧报纸上,否则会挨说。我对捷克木匠的手艺很佩服,宿舍中的椅子是用木头棍弯成的,只有大姆指那样粗细却很牢固,我经常只靠椅子两条后腿晃来晃去坐着也从来没看见哪里有断腿的坏椅子。
    六、坐车和走路
        捷克年青人乘电车都是站在车中,不论空座位有多少,谁也不肯坐。我当时只是三十岁出头,亚洲人看起来显得年轻,别人看我像二十岁青少年,我当然也是上电车后就站着。记得刚到布拉格准备乘火车搬到布尔诺去,我根据国内经验火车票要提前几天买到手,否则临时买不到车票就麻烦了。但是当地文化部为我送行的人根本不着急,直到开车前十分钟才到售票窗口买一张票送我上了火车。原来火车乘客并不满员,票上印着几天之內内到达的期限,并不规定必须坐哪一天的火车,而且随意乘哪次车都行。
        布拉格有一条最繁华的大街,叫做“瓦茨拉夫大街”,街道上有很多商店、宾馆、饭馆、和三四家电影院,街道长度和北京的王府井差不多。像王府井大街那样逛大街的人很多。在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走路的人,都是顺着同一侧人行道的右边走,留出左面的空地给对面来人行走。这样就避免了彼此相撞。这种规则是自觉的,从来没有在别处见到过。等我回到北京,从王府井南头向北走得比较急,一路上大概至少要碰撞三、四个人。这时心中就想起捷克人走路都靠右边走的习惯不知道是谁教给的。
    七、风俗习惯
        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中国小伙子们和捷克人聊天时最感到尴尬的是他们最喜欢问“你喜欢捷克姑娘吗?”。遇到这种情况常使我们不知所措。那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想如果我们在国内对一位老外问“你喜欢中国姑娘吗?”一定会被别的中国人狠狠地揍一顿。但是捷克人(包括老头和老太太)特别爱问这个问题,尤其是当着捷克姑娘更愿意问。我们开始时常被问的脸红脖子粗。不过后来也习惯了。有的中国留学生回答说不喜欢,因为捷克姑娘的鼻子高。这种回答当然使大家都不愉快,不如说“喜欢”。接着问“这几个姑娘你想要哪一个?”不如答道“我全想要”,结果连旁边几位姑娘大家都乐呵呵。
    八、捷克的工人和工程师
        捷克人是很勤奋的。早晨当地时间天还不太亮也就六点多钟,工人们就开始挤电车上班。当时的电车是老式的,不关车门,车门口的踏板上就有一些乘车人一手抓住手柄,另一只手提着装有午餐的公文皮包。在捷克工厂中没看到有职工食堂,都是打开自已带的面包吃。我看到有的工厂有专门的勤杂工把工人的啤酒杯(l升左右)装满啤酒送到车间中当做吃午饭的饮料。(在捷克的大学中,上两节课以后的休息时间,不论教师或学生都从公文包中取出自已的切片面包填补肚子。)
        在工厂中的工人大多是两班制,白班完了晚班接着干。技术人员虽然只上白班,但是工人下班后总还要再工作两三个小时才下班。我到工厂中的车间中实习,每天在技术科室中更换工作服,工程师们不下班换衣服,我也不好意思下班只好再到车间里呆两三小时。其实工程师们加班是要照顾好夜班生产是否接班顺利和生产有无出现问题,都不拿加班费。听说过在欧洲的工厂中工程师每天无报酬加班很普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2-8 00:12 , Processed in 0.1698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