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4|回复: 4

[分享] 德国制造长盛不衰的秘密:根本不是什么靠质量取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1-22 10:59
  • 签到天数: 180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27 19: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德国制造长盛不衰的秘密:根本不是什么靠质量取胜!


      德国工业确实值得我们中国学习,金属微信也是给金粉推荐过一些精彩的文章,希望通过反复阅读这些文章,能总结其中的精髓,对自己的工作带来益处,对中国工业带来进步。

      德国工业史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没有自有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仅靠仿制和低价是没有前途的。第二,不创新真的会死,这是德企血的教训。创新这件事,要有意识,有环境,还要有制度保障,这些德国一样不少。

      前几天,我和德国的企业战略专家,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说了对中国制造现状的困扰,贝格给我说了德国的故事:从1870年到20世纪初,“德国制造”低质廉价,当时全球制造业的金字招牌是英国。为了和德国制造划清界限,英国要求所有商品必须标明出产国。

      之后,德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向英国人学习”,从单纯拷贝到开始尝试做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20世纪初,“Made in Germany”已经赢得了好口碑。到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记得那段历史了。

      “之后,日本人也走了和德国人基本相似的一条路。从拷贝,便宜货起家,开始有自己的研发,技术,产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向狙击了诸多欧美企业。受到日本产品和新兴市场的冲击,德国摩托车,自行车,照相机,和纺织品产业基本死得一干二净”。罗兰贝格说。上述这些行业中也有剩下的,基本都是古董,而不是潮货了。

      那些成功对抗了日本电子产品新科技和东南亚纺织制造业的公司,则越变越强。例如德国的工程化工和汽车制造业。中国制造或许占据了全世界,但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用的是德国的机器设备。

      时过境迁,前英国外交大臣的顾问伍德(Steward Wood)之前在英国《卫报》中写道,“小声地说:向德国学习很好。特别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值得英国学习。在我们寻找当前最大挑战的答案时,德国可以给我们启示”。

      这就叫风水轮流转吧。

      贝格先生这段简短的德国工业史告诉我两个道理:第一,没有自有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仅靠仿制和低价是没有前途的。第二,不创新真的会死,这是德企血的教训。

      德国中小企业的欣欣向荣,德国联邦政府对企业创新鼎力支持。创新这件事,要有意识,有环境,还要有制度保障,这些德国一样不少。

    德国百亿欧元砸创新

      在过去100年,德国人的发明很多,从阿斯匹林,隐形眼镜,汽车安全气囊,到MP3和SIM卡。很多德国企业至今还在享受着这些老一代发明所带来的红利。这种惠及几代人的专利红利,正是中国商界很多人最为痛恨的“专利壁垒”。很可惜,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2012年,德国在新技术开发和创新领域的投入达到794亿欧元,是GDP的2.98%,目标是3%。欧盟的平均值是1.97%,中国同期这一数字是1.98%。不同的是,创业投资在德国并不盛行,天使投资基金更少见,所以政府与私人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占了重头。

      “提到3%这个数字时,我们的联邦政府也是十分自豪。因为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加大研发的投资,他们也看到这个数字本身在增长。”金属加工微信,真不错,马上关注吧!德国博世公司前主席,现任监事会主席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对新浪财经表示。德国博世并不是上市公司,他们100多年来一直不变的策略就是在研发上投资巨大:大概是整体销售额的10%。

      “德国整体的研发投入大概占GDP的3%。但我的观点是德国必须要超过3%这个数字。因为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唯一的资源是德国人的智慧。要让德国竞争力只增不减,就要加大对研发的投资。”菲润巴赫接受新浪财经独家专访时表示。

      这个欧盟里GDP最高的经济体,近五成的GDP是由出口创造的。而在过去5年,即使是欧债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候,德国私人板块和公共研发机构的投资增加了15%。

      欧盟每年都针对全球对研发投资进行排名。201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大众,三星和微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三家公司:大众去年一年在研发上的投入135亿美元,超过1000亿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近19%。此外,榜单前十名中有五家是美国公司(英特尔,微软,谷歌,默克赫强生),另有两家欧洲公司(瑞士罗氏和瑞士诺华),以及日本的丰田。

      这些千亿级大鳄有很多创新大话题,化工行业在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企寻找替代能源,例如氢动力和电力。德国的环境监管政策催生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以及提升能源效率方面的技术创新。针对创新,德国制造业的话题无限多,但涉及到日常生产中,就是对生产流程和已有的产品不间断的改善。

      “所谓转型,不是放弃,也不是破坏,其实就是追求高质量,往行业的价值链上面走。以此提升竞争力和投资回报。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技术上不断研发,研发才能产生生产力。”菲润巴赫对新浪财经坦言。

      菲润巴赫认为,“效率”这个概念与创新紧密相连,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取:一个途径是创新新产品,另外一个途径是改进技术,更新换代现有产品。

      “有些企业是通过创新的产品提升效率和竞争力,另外一些企业是通过实现操作上完美来获取竞争力。如果以博世为例,我们可以同时生产几百万个零件,保证同样的质量,没有瑕疵。”菲润巴赫对新浪财经称。

      在研发领域,博世的投入是销售额的约10%。按照菲润巴赫的估计,竞争者们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大概是销售额的3%到6%。

    过千家中小企业的隐藏冠军

      德国那些超级航母几乎坚不可摧,可并不是德国战车实力雄厚的最终原因。在德国,超过99%的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他们在工业方面高度活跃,如此欣欣向荣,以至于德语中小企业“Mittelstand”都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代表着德国工业的脊梁。

      德裔哈佛战略专家西蒙(Hermann Simon)2009年曾就祖国的“Mittelstand”写过一本书,名为“21世纪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 of the 21st Century)。所谓“隐形冠军”,是在某一个细化的工业领域排名全球前三名,或者在自己所在地区为第一名。

      即使如此,他们的品牌却不那么为人所知。最近,西蒙又对他的研究数据进行更新,去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全球2764家中型全球领导企业中,德国占了1307席(47%);这些企业占德国出口额的1/4。对比一下,美国有366席,中国有68席,英国则占67席。

      这样的一批公司,他们在研发上的投入时一般工业公司的两倍,甚至更高。即使与一些以专利见长的大企业相比,若按照专利和雇员数量做比,平均到每位雇员的专利数量是一般大公司的5倍。考虑到成本的精细化,他们最终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说个例子:德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Enercon,拥有全球风能领域专利数的30%。

      还有一些德国公司很多人闻所未闻,甚至连他们涉及的那个偏门的领域都没听说过。西蒙就发现了很多这样散落在德国各地的珍宝式中小企业公司,例如德国凯密特尔集团(Chemetall)是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铯和锂生产商;3B Scientific,是解剖教学辅助领域的领导者;Uhlmann,是医药包装系统的龙头,而Flexi是专业生产宠物伸缩牵绳的,你想像得到么?仅仅一根小小的牵狗绳,他们垄断了全球70%的市场。

      在很多公司时下对“外包”这样的概念十分热衷时,德国的“Mittestand们”是绝对反对“外包”概念的,尤其是牵扯到他们的看家专业知识时。

      德国有一家叫Wanzl的中型企业,主要业务时生产购物车,以及机场的自取行李手推车。他们的手推车卖到全球各地,包括日本东京的成田国际机场。

      机场的手推车?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质量要求很高。这家公司所有的部件都由自己工厂生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达到他们设定的质量标准。

      这就不理解中国企业想对很多德国小企业发起收购时的困难重重了。

      时下的德国企业中,很多最炙手可热的发明正是来自一些中小企业。举个小例子,仅3D打印技术这个小领域在美国和德国聚集了一批中小型技术公司,于是诸多中国企业家都到德国去收购3D打印方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公司。结果这些看起来都不富裕的中小企业却根本不愿意卖。

      按照沃顿商学院教授Christian Terwiesch的说法,德国式创新的诀窍,就是在某一个很狭小的专业领域技术专业知识很过硬,所以即使在很小的板块也可以成为市场领导者。

      很多中国企业乐意收购这种小公司,收购成功的寥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19 21:56
  • 签到天数: 1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7 21: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德企碰到中国人。。。。。。
  • TA的每日心情

    2025-2-11 08:44
  • 签到天数: 18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27 22: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fbi-2008
    买买买,不卖?加一倍,还不行,加个零,价格到位了总会卖的。更有可能的玩法就是直接挖人,想办法绕开对方的专利限制去实现目标。在部分领域会出现满大街的山寨货,几年后原来的老大混不下去被所谓的山寨厂家给收购了。
    研发就是烧钱,烧到最后才有机会活下去,国内很多行业还出去抄袭的阶段,想自主研发,难度太大了。没人没钱,没钱没人,这就没法折腾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6-2 15:49
  •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1-28 0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历史介绍的也挺详细的,我们现在走的路,他们曾经都走过。国家因为种种原因,造成起步晚。现在走到仿制+创新的路途上已属不易。或许将来中国制造也会成为可靠的保障。当然,更多是我们从他们的路,看到我们的方向,同时也参照他们的现在,防止再重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19 21:56
  • 签到天数: 1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5-1-28 17: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铸造小猫


        精辟,其实纵观历史,英国也好、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德国也好,都是对专利保护以后才促进了发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2-25 04:29 , Processed in 0.2109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