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46|回复: 88

[求助] 硅溶胶工艺生产不锈钢铸件,底部出现脉纹,附图,求高手解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26 10: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haoxd2009 于 2012-3-26 10:52 编辑
0 g% C7 u3 D$ v/ v* A9 a+ R* b5 C) H* b
硅溶胶工艺调试,用低温蜡制蜡模,锆英粉/砂做面层,莫来粉/粉做背层,再用锅炉清水失蜡,电炉焙烧后红模浇注,除壳后铸件底部出现脉纹& h" y; U" T" R
铸件圆孤外经100mm,壁厚18mm,总重7kg,脉纹只出现在铸件底部,其它部位均无此现象
; Q' P4 q; B. F! t6 ?9 H& S 2.jpg . p, Z8 k! x3 c6 E. k
底部脉纹16 B7 l7 W( ?% N6 w+ {% |1 _( S
1.jpg
. w4 A6 ?# I7 F1 q+ q底部脉纹2( j& _: m, y1 ?8 o* |
3.jpg ) l% K# i) E; `& l* B
把培烧前的模壳敲碎,内腔底面已出现裂纹
, g+ _7 z) k& j: H& Z9 _, c5 X& j% ^2 w* Y( c
目前我们分析原因在结壳或失腊工艺,重点可能在结壳
) H! o. l! ?# N' m! x# _结壳车间温度25-27,面层湿度50-60,背层湿度60-70,每道涂层后干燥8-12小时,共5道涂层( q; }1 k3 h& c5 w6 W
失蜡为95-98度沸水煮后脱蜡' g* m6 t* H- q! D

' ]9 G- `% b; |" R1 k求助:是否为结壳工艺参数设置所导致,或者清水失蜡等原因,在目前的工艺上如何调整?
4 Z! h, J; W1 N9 Y8 i1 U         解释为何等脉纹只出现在产品底部,模壳内腔只有在底部有裂纹,而其它面均无此现象???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加工币 +10 收起 理由
孤独寒松 + 10 多发一些图文并茂的主题!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26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你的这个产品是什么材质的,假如说是304的,你所用的辅助材料是没有问题的。你钢温控制的怎么样,钢温控制得不好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再一个看看你涂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2: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长发化工 - g* L5 Z! N. J' ^1 p
3 S8 D0 a, @: d' s

- n5 w# S$ \1 K: m8 A1 ?' s! L   材质是SUS304的,现在我们通过敲碎焙烧前的模壳,就可以看到内腔底部处有裂痕的存在,所以问题应该出现在结壳或者失蜡工序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26 12: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把干燥时间缩短试试。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11-8 10:3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3-26 13: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胀壳缺陷,原因两方面:1、表层型壳强度不够;2、脱蜡时,温度不均导致型壳微裂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3: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liums79
    - [; _. Z2 \( |+ T* P: {1 ^! ?2 X. a
    / T2 O' m! F7 t& K9 G" R. e
        那如何解释裂痕只在模壳底部,而其它部位都没有问题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3: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长发化工 1 u& U0 L+ I  E) X  I2 ?3 O
    & Y# N, v! ~* m: Y2 [+ y

    ; Q( x6 Z- u: ~# M    就是说面层干燥时间过长?如果这么解释,裂痕应该是随机的呀,不会只存在于底部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26 15: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shaoxd2009
    ) x% ?# h- j* {8 Y
    ' j2 g2 x7 j0 `5 P9 n
    " b& Z. F; E" T7 J6 J0 u# b: r  d    你晾干的时候是不是底部朝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6-30 09:3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3-26 15: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1.脱蜡时间太长。7 Z9 g+ R( A: U9 r" b: |1 P: [
    建议方法:组树时在底面沾一个泄压凸块,脱蜡时将凸台敲掉,脱蜡后用耐火泥将凸台孔补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7-18 06:57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2-3-26 21: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脱蜡温度,减少脱蜡时间看看,主要是底部蜡无从泄压造成开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6 21: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你的图片上看,你的蜡件质量很差,那么多的流纹也不用细纹的棉布蘸开水抹平光滑。
    4 F2 y7 ]) {) F, q" s1 N你的炼钢的除渣不到位,有明显的渣气孔!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6 21: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纹,这种缺陷我们不叫“脉纹”,是叫“鼠尾”。& j1 u0 w1 v' W
    鼠尾的缺陷是模壳已经有裂纹了,钢水浇注后产生的多肉现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6 21: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shaoxd2009
    # X% ~1 R3 b3 H( _, H
    # Q) e* o3 z2 q3 s  y1 o4 V6 d0 H/ i+ |! i# ^
        把培烧前的模壳敲碎,内腔底面已出现裂纹;+ r' Q4 y9 b' x/ [* b4 g5 y" E5 W
    答:这个足以说明,模壳型腔里面的裂纹是在焙烧之前产生的。焙烧时候由于温度升高,会使裂纹的缝隙加大。
    & i1 z* @5 F; Q! U9 y
    . C' T7 [. I3 |/ H目前我们分析原因在结壳或失腊工艺,重点可能在结壳# s, t+ P5 b2 [2 Q: E( S9 j
    答:对,脱蜡有一部分因素,制壳的因素是主要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6 21: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硅溶胶工艺生产不锈钢铸件,底部出现脉纹,
    0 i/ T6 W9 ~5 n) Y5 G% H, j答:铸件产生这种鼠尾缺陷,与铸件的材质是没有关系的,与制壳的材料、参数、操作、结构有关。, @" r, o9 N) s) E0 h
    而且,就熔模铸造来讲,不管是水玻璃、硅溶胶、硅酸乙酯铸件都会有产生鼠尾缺陷的可能,这是熔模铸造的先天缺陷,后天是解决不了的,硅溶胶产生这样的鼠尾缺陷,是无可避免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6 2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shaoxd2009
    0 J( U! v2 E% c  h$ l& ?
    ! ~' F1 @7 u0 y  K, K1 C: B! v# H- C5 A0 N
        结壳车间温度25-27,面层湿度50-60,背层湿度60-70,每道涂层后干燥8-12小时,共5道涂层) l+ F; S1 u: t# Y) t
    失蜡为95-98度沸水煮后脱蜡
    . z8 t: h5 Q0 h9 K答:要知道,就硅溶胶来讲,温度越高胶凝越快,湿度越低胶凝越快。失水越快,也就干燥越快,导致胶凝也越快。因此,面层失水过剧,干燥过快,大大增加了壳层开裂的倾向。所以,你把面层温度控制在22±1度,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为宜。
    ; c9 @1 L6 S2 V: ~
    / K* g7 `0 A( B7 S- U( Y+ y0 `解释为何等脉纹只出现在产品底部,模壳内腔只有在底部有裂纹,而其它面均无此现象???+ m# E& p) |5 O" F: C( u

    / w! ^% E1 h( ~) c# g9 H' ]答:这个很好解释,是你的浆料前三层浓度高,壳层不均匀引起的。
    ( u2 m# n0 E- v% Q) l7 d工人在操作的时候,总是将底部向下,由于浆料挂浆的时候,浆是从上部往下不流向的,上部的浆少,下部的浆多,敷砂后,上部的壳层薄,下部的壳层厚,上部的收缩小,下部的收缩大,收缩大,就当然裂开了(微观的理论很多,不赘述)。
    ; n2 ^, Y* j6 N( I' d& `  Y改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浆料浓度。工人操作时,上部的浆流的差不多了,就要将底部朝上滴除余浆,确保整个涂层均匀后才可以敷砂。每一层都要这样操作,并且余浆滴除干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6 22: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用纠结于铸件有鼠尾的缺陷,硅溶胶制壳工艺产生这种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8 J2 T1 P/ M2 k这种缺陷主要是与制壳的参数和结构有关,由于面层的粉细,背层的粉粗;面层的砂细,背层的砂粗,总得来讲,粉细,砂粗。而且是有一个有细到粗的过程。
    : l2 q5 u6 L/ h9 H大家都知道,由于孔隙率(你百度一下就懂)的关系,型壳的厚度的截面孔隙率来讲,粉的空隙率远远大于砂的孔隙率;面层、二层的厚度截面孔隙率远远大于背层的孔隙率。  \3 l4 o! C, _1 I
    孔隙率越大,体积收缩就越大,因此面层、二层的体积收缩大于背层,当收缩大的受到收缩小的阻力,那么收缩大的就当然开裂了。5 @. q0 c) U7 F5 j8 P. o- Y
    就最简单的比喻吧,浇注混凝土,你总会看见过,假如砂子伴水泥,混凝土就会开裂,如果砂子加水泥伴一定比例的石子,混凝土就不会开裂。(混凝土不洒水,也会急剧收缩开裂)。* l( k# l% b  Z; C) L6 S
    因此说,孔隙率影响收缩率,收缩不当就会开裂。4 A* m$ H; p& M5 |$ a
    所以,就熔模铸件来讲,浆料越浓,型壳里面越会开裂;铸件越大,型壳越会开裂;平面越大,越会开裂。一般来讲,小件开裂的倾向比较小,很少。0 o- v9 F, E/ w; o9 l
    如果,你用的砂、粉的粒度都是一样粗的,开裂的倾向小。( \1 _$ X4 P& U( W2 u
    砂型铸造产生鼠尾的几率也很小,因为使用的型砂粒度是一样粗的。
    6 i/ _9 q5 R1 `4 ]9 ~% r1 b) V" U7 T# e4 J6 |5 R4 ?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7 23: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zjy95381
    7 l. T" a) B! E9 k6 O" o9 A* w# ~3 _2 g0 Q0 ~4 E! D$ u6 e
    5 s3 @7 {; J4 k- q% Q3 X' h
        型壳的厚度的截面孔隙率与收缩率进一步的说明:
    . A$ g* m( O$ p0 q9 ?8 f1 N就某一个单位的平面上分布有颗粒状的粉粒的细粉的话,均匀排列200颗,那么颗粒之间的接触点有400个,也就有400个缝隙;与其相同的单位的平面上分布有颗粒状的粗粉的话,均匀排列100颗,那么颗粒之间有200个接触点,也就有200个缝隙。! e: @5 K1 u& G) ~. x! E# _* a
    当这个平面分布的粉粒受到外力(部)作用,相互之间聚集靠拢收缩,产生各向收缩的应力,当某个薄弱的地方受到拉应力的作用的超过极限情况下,就裂开了。4 p- v& _9 T) a/ ]% Z- V! M: r
    细粉的堆积密度是粗粉的堆积密度的2倍,那么细粉的孔隙率就是粗粉的孔隙率的2倍,细粉的收缩率比粗粉的收缩率大很多。4 s0 }3 g+ p% W1 Z6 L5 E3 f$ `' a
    上述是 型壳的厚度的截面孔隙率与收缩率,也就是体积平面的线收缩率。7 Q4 T6 C/ N, ]: s9 @
    还有型壳的厚度的纵向与横向的综合孔隙率与收缩率的关系,由于体积的收缩是四维方向的向心式收缩(四面八方向中心收缩),这就是体收缩,体收缩对产生裂缝的倾向更大。# d! }2 `$ b0 l' B; c. W
    实际上,铸件的钢水在浇注后,与 型壳的厚度的截面孔隙率与收缩率的机理是一样的,这个很好理解!4 ^1 k" r- k& f

    * w) G  I& W2 R: H; s  m  O4 z! t/ T对于孔隙率与收缩率的关系,主要与颗粒的堆积密度有关,还与颗粒的形状有关,比喻说,球状的收缩小,三角形的收缩大,菱形、矩形等,等。
    - I2 o3 k( z0 x  I这是我的见解,不当之处,请雅正!
    # P% |8 P0 V, c6 J" U  `3 f8 i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7 23: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zjy95381
    # ]! U* q% N6 p7 ~
    4 A2 ?6 s, }. x; }: A" k, {
    $ W6 }! |6 z$ I! I铸件的钢水在浇注后,与 型壳的厚度的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孔隙率与收缩率的机理是一样的,
    $ @3 ^6 p8 e8 `. o3 F' g钢水的温度高,原子、分子与原子、分子之间的距离大,收缩率就大,反之亦然!
    ; ~4 {" L+ J& [# _0 j4 T我说的对否?请斧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28 10: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笔误,密度越大孔隙率越高收缩更强烈,这应该没错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50 天

    连续签到: 6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3-28 2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鹄乾 5 q9 T. Z7 ~- n4 M

    . F! Z. _0 A" Q0 P* G8 ^可能是笔误,?6 c" x& z# Z. y, z. \  \* V
    是我哪里的措辞不当还是文字组织错误,还是我说的机理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9-15 15:18 , Processed in 0.1647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